文\微澜
在农耕时代,人们择河而居,靠水吃水,渔樵问答,自得而乐,过着一种滋润而诗意的生活。
临川区嵩湖乡抚河边上的汪家村,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小渔村。
汪家村北枕梦港河,东南依偎抚河,烟岚雨雾中,宛如漂浮在水上的摇篮,亦似一方“世外桃源”,遗世而独立,缥缈而清晰。
千秋不息的抚河之水,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歌手,唱着大自然的古老赞歌,从汪家村前欢快流过,又像一位天地间的慈祥母亲,将自身的珍贵物产,无私地馈赠给这里的村民,以至于没有一寸耕地的汪家村,仅靠打鱼捕虾,世代得以生存繁衍。
汪家村规模不大,几十户人家,百十号人口。走进村子,空气中依稀飘荡着似有若无淡淡的鱼腥味,随处可见的破旧捕鱼工具,似乎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兴旺。据汪氏宗谱记载,清康熙年间,汪家村从临川乌顿迁居于此,村子因河而兴,靠水而旺;人人谙识水性,家家捕鱼为业,一直传承至今。
在工业文明尚在天边的那些年代里,这里的渔民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想多打鱼。村里的小伙子个个都是捕鱼能手,连姑娘媳妇也能下河摇橹撤网,孩子们亦是浪里白条。在那些年代,谁家打的鱼多,或捕捞到几十斤重在大鱼,瞬间便会传遍全村,引得人人夸赞羡慕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生产方式的变革,以及抚河鱼虾资源日渐萎缩,仅靠打鱼营生再也难以为继。然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:西方不亮东方亮。年轻人思想活胳、脑瓜灵光,纷纷外出打工经商,甚至举家外迁,谋求更大的发展,只有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故土难离,大多仍然孤守着陈旧的老宅、蒙尘的鱼具,不弃不离,厮守时光。
捕渔业的逐渐凋零,汪家村曾经的热闹喧嚣远去,只有抚河的流水,依然如故,日夜奔流。如今的汪家村,既清静,又有些落寞:云树竹影,房舍参差,炊烟缥缈,鸡犬偶闻。睛好天气,在半天夕阳中,小渔村展现了它最美丽的容颜,留下了渔歌互答的风情画境。
此情此景,谁人凭说?